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人民城市”的城市建设新理念。南沙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兼具地理上的独特性,人民城市的建设,可以实现双重使命的统筹:在服务粤港澳协同“国家战略”的同时,又打造出市民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实现国家战略与服务人民的使命协同推进。
《南沙方案》出台三年来,在过去快速发展基础上切实践行了多方参与的“开门编规划”理念,通过共同规划促进协同建设,在提升南沙市民获得感的同时,创新功能和海洋城市特色逐步显现,“人民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不断完善制度。设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议事制度,将“开门编规划”落到实处,促成多领域专家与政府高频互动,以专家智慧助推高质量规划与建设,为南沙人民城市建设夯实根基。另外,为了切实推进粤港合作,创新性地成立了“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加强了两地专家与政府、开发者互动;实施港澳规划资质跨境互认,便利港澳建筑及工程咨询企业和专业人士在南沙执业,为引入国际高水平规划设计经验创造条件。
二是持续推进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深中通道南沙联络线、地铁18号线等,以及开通前往深圳、中山跨市公交,快速提升南沙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推动南沙从大湾区地理中心向网络中心进化;聚焦启动区,结合轨道枢纽等建设产业平台、大学科技园、产业园等,提升南沙就业机会,增强人口集聚能力。新建体育、医疗、教育、休闲开放空间等多种类型的公共设施,推动教育医疗设施优质均衡发展,持续完善“15分钟生活圈”,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如明珠湾超级堤工程,不仅改善了防洪浪水平,还显著提升了南沙滨海城市风貌。此外,通过密集举办各类文旅赛事吸引了大量游客,如2025粤港澳大湾区灯会吸引71万游客,增强了南沙的区域吸引力。
随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民生设施不断完善,协同效应正逐步显现,人口和产业不断聚集,一个现代化的滨海城市正在成型。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人民城市为人民”也赋予了新的内容:城市发展不仅要为市民提供就业环境和宜居环境,更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为它不仅是宜居城市,还是人们创新创业的城市,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抓好人民城市人民建——创造条件使人民可以实质性地参与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
南沙在过去人民城市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城市建设也面临产业转型、需求多元化、建设资金渠道多元化、生态韧性等诸多挑战。而世界各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涌现众多应对不同问题的最佳实践。如纽约通过灰色基础设施创造性建设高线公园,与社区文化艺术结合,营造社区凝聚力;广州建设功能多元、市民化的城市中轴线;“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与水共生”和韧性发展等等。
未来南沙面向海洋和创新两大战略方向,政府部门仅凭自身有限的资源难以有效应对上述挑战和发展需求。而机遇是世界各地的人才正借随企业的发展汇聚到南沙。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将各领域的专家、企业以及本地居民纳入人民城市建设框架,引入多方智慧和社会资本,充分吸纳全球先进的营城技术理念,紧扣本地需求,推动南沙共建共享“现代化滨海新城”。
具体建议如下:
建立更广泛公共参与机制。在现有规划委员会制度框架下,面向科学家、企业、海洋城市建设等增设议题型咨询委员会,作为政府决策的常设专家智库;拓展粤港咨委会等跨区域参与制度;完善市民议事制度与线上参与平台,形成主题性多层次公共参与体系。
提升公共空间公共性。在借鉴广州中轴线做法,营造全民共享的多元开放空间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城市中心区普遍有开放空间无交流场所的建设现状,借鉴香港的经验,在中心公共地带配建一定数量的小规模会议会展空间,向社会组织开放,为各行业、各领域协会在中心地带提供交流场地,促进不同行业不同主体之间的“视域拓展”,激发个体探索欲,持续培育创新群体。
发挥南沙水网多的特点,构建完善的线性开放空间。不断完善绿道、碧道等线性空间建设,以线性空间串联中心公园、学校、社区共享空间、产业核心等城市节点,塑造城市独特魅力,提升慢行生活体验与市民获得感。
推动公共空间的艺术化。南沙要建设创新城市。爱因斯坦说过,高度普遍的科学规律的发现没有逻辑的路径。创新需要想象力,需要灵感。发达国家的城市近年来大力推动公共空间的艺术化来激发城市的创造性。如纽约的高线公园,也是“高线艺术走廊”,定期遴选本地艺术家更新公共艺术装置,配套工作坊、导览等互动环节,让公众成为艺术共创者,在强化社区认同,激发在地创造力。
作者系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
整理:余妍玲
长富资本-长富资本官网-配资公司app-股票配资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